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
现将《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月16日
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 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有 机组成部分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 制造业中试持续推进,促进了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 但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中试产业发展滞后, 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打造现代化中试能力,支 撑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 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建设 先进的中试能力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健全服务 平台体系,创新发展中试产业,优化中试发展生态,促进中试 与创新链、产业链同步发展,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 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引领中试发展,推动中试全链 条持续升级,实现技术高端化、能力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支撑高质量研发和成果产业化。
坚持系统布局。注重远近结合、分类实施、软硬协同,按 产业门类建设相适应的中试能力,按产业集群布局中试服务, 推动中试线建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
坚持供需联动。围绕产业实际和企业中试需求,推动中试 平台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围绕中试平台能力需求,扩大精密 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设计仿真软件等产品供给。
坚持经济高效。指导中试能力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 超前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科学配置中试资源,推动中试服务 网络化,提高中试验证效率,实现提质增效。
坚持安全可靠。坚持技术和管理并重,将安全保障贯穿中 试全过程,加强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分析评估, 确保中试发展安全可靠、自主可控。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重点产业 链中试能力基本全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 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 5 个以上,中试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一 批自主研发的中试软硬件产品投入使用,中试对制造业支撑保 障作用明显增强。 到 2027 年,我国制造业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进中试 能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的中试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试发展生态更加健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
(一)加快中试能力体系全覆盖。科学规划覆盖重点行业 的先进中试能力,形成完善的中试技术体系、先进的中试服务 网络和有效的中试软硬件产品供给。建设一批有较强行业带动 力的重大中试项目。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和研发生产一 体谋划,形成行业完整中试能力。
(二)促进中试能力建设工程化。实施制造业中试能力提 升工程,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实现阶段 式突破。引导企业制定中试能力提升计划,推动流程型制造企 业建设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 生产效率;推动离散型制造企业建设面向新产品研发和持续迭 代的中试能力,提高产品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推进中试数字化。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开展试验设备和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优化试验方式和管理模式, 推广数字技术在工艺工装测试、缺陷检测、预测性维护等试验 场景的解决方案。鼓励企业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字孪生系统, 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强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规模应用,缩短 研发周期,降低试验成本,实现无实物样机生产。
(四)推进中试网络化。开展网络化的协同中试,深化工 业互联网、物联网、5G 等技术在中试环节的应用,推进企业中 试资源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提升设备和系统的互操作水平,实现生产实验管控一体化。推动企业与供应商云上共享 试验数据资源。推广中试云服务,满足中试云化需求。
(五)推动中试智能化。推动智能中试线建设,加快中试 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试验过程、管理服务、安全保障的智能 化水平。推动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模型在中试环 节的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 优化工艺过程,提升试验效率。
(六)推动中试高端化。持续提升中试技术和试验质量, 满足不断升级的产品中试需要。加快高精度测量仪器、高端试 验设备等产品研制,加强设计仿真软件攻关,支撑高水平中试。 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高附加值的试验材料、高端产品和装备, 优先纳入首批次材料、首台(套)装备应用指导目录。
(七)推动中试绿色化。将中试与工业绿色低碳安全同步 推进,加快中试绿色转型,推广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本 质安全可靠的新模式。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安全中试线,推进绿 色技术软件化封装,开展中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 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提升中试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五、构建中试服务平台体系
(八)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支持龙头企业 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 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 规则和标准,着力解决中试共性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中试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在关键领域率先落地应用。
(九)建设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建设技术领先、 世界一流的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的 高水平中试服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统筹指导有优势、有 条件的科研力量建设区域综合性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在产业集 群和园区建设综合性的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全方位支撑产业发 展,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十)建设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布局建设特色鲜明、 优势突出的专业化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供具有行业特色、满 足特殊场景需要的专业化服务。结合资源禀赋,集聚专业力量 参与建设,完善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试验能力和极端环境试验能 力,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及特殊应用场景需求。
(十一)建设高水平多层次中试载体。支持有条件的地方 基于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打造辐射范围大、转化能力强、发展 机制好的中试中心。强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 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验能力、试验场地和研究成果。引导各 类载体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六、创新发展中试产业
(十二)强化政策协同。完善中试政策体系,促进中试与 高新区、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全应急产业 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政策有机结合,加强中试信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 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十三)加快关键技术攻关。以产业化为目标,凝练中试 共性需求,推动中试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重点突破极端复杂环 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和计量、 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础共性技术。支持企业加大研 发投入,鼓励用户单位联合攻关,解决中试瓶颈问题。
(十四)突破软硬件产品。推动中试软硬件补短板、锻长 板,以解决堵点卡点断点问题为导向,推进软硬件产品标准化、 系列化、模块化、成套化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满足应用场景要 求的软硬件产品示范项目,推进中试软硬件产品增品种、提品 质、创品牌,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十五)打造自主中试线。提升中试线系统集成能力,促 进优质自主产品在建设中试线过程中先行先试,提升中试线自 主可控水平。推动中试线软硬件产品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基础 设施的集成应用。打造行业中试线示范样板,遴选一批中试示 范线,并组织推广。
(十六)培育优质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 有生态主导能力的仪器仪表、计量标准装置、试验检测设备、 设计仿真软件等领域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 细作,不断增强中试软硬件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十七)拓展全链条服务。鼓励各类平台形成覆盖工程开 发、技术熟化、工艺创新、样品试制、试验检测等功能的全链 条服务能力,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 设备租赁、远程运维、共享实验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布中试服 务资源目录,遴选中试服务解决方案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七、优化中试发展生态
(十八)强化标准支撑引领。实施中试发展标准提升计划, 建立健全中试标准体系并发布一批关键标准。包括:模拟仿真、 工艺工装、检验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仪器仪表、中试线等试 验设备标准,术语定义、人才培养、服务机构等支撑基础标准。 推动成立中试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支持专业机构、行业协会 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标准制定和宣贯。
(十九)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引培并举,深化产教融 合,支持产学研合作,培养懂产品、懂制造、懂试验、懂设备、 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和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 师,健全中试专业人才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中试相 关学科专业,建设中试实训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完善中 试人才的评价、保障和激励机制。
(二十)加强计量服务保障。强化中试仪器设备的计量溯 源性,建立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 装置和计量标准物质库,研制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 中心和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建设,为中试发展提供全寿命 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确保中试量值准确、试验有效。
八、保障措施
(二十一)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 组办公室作用,加强对中试发展的统筹协调。加强央地联动, 引导各地发挥特色优势,制定有效的落实举措,对成效显著地 区加大激励支持力度。发挥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作用,加强 信息发布、供需对接、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十二)强化资源保障。充分运用现有资金、基金等政 策渠道,带动社会资本,支持中试创新发展。落实研发费用加 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用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 补偿政策。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 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将中试纳入“科 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支持力 度。鼓励各地对中试给予资金、土地、人才、金融等多方面保 障。
(二十三)完善管理机制。各地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产 业、应急、环保等政策协同,规范中试项目落地流程,优化准 入条件、用地规划、环保安全、建设运营等环节的程序,加强 指导和服务。鼓励采用集中办理、联席审核、并联审批等方式, 探索实施部分事项承诺备案制等新型管理机制,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
(二十四)开展效能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 中试能力、服务水平、规范管理、综合效益等进行监测分析和 评价,动态反映综合发展趋势。加强中试服务平台效能评估, 确保规范运行、安全可靠、科学发展。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 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